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气象科技活动周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气象科技活动周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极地卫星的周期是12小时?
气象卫星主要有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两大类。
极轨气象卫星的运动***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和太阳光线保持固定的交角。影响卫星轨道平面和太阳光线交角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①卫星轨道平面随着地球绕大阳公转,每天对太阳产生自东向西约一度的转动;②地球赤道隆起部分对卫星的引力,使卫星轨道平面对太阳光线产生进动,进动的数值是卫星的飞行高度和倾角(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的函数。若卫星的倾角和高度配合得好,恰使进动和地球公转对卫星轨道平面产生的影响互相抵消,就可以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光线保持固定的交角,这样卫星每天差不多在固定的时间经过同一地区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轨道接近圆形,飞行高度约为600~1500公里,卫星倾角约为 81°~103°, 每条轨道都经过高纬度地区。地球自转,使一个极轨卫星每隔12小时左右就可以获得一次全球的气象资料。极地卫星是通过地球两极上空的卫星。它与同步卫星不一样,它的周期与它的高度有关系。 GMm/(r+h)^2=m(2pi/T)^2*(r+h) 则周期T=2pi√(r+h)^3/GM. 如果把GM=gR^2,带入也可以。意思就是说,周期取决于这个基地卫星的高度/
全球水循环一次多少天?
地理、气象界关于水分循环的定性认识显然是符合实际的。即所有的降水来自空中水,而空中水来自下垫面的水分蒸发。水分是循环的!
地理与气象界还经常引用一个数据,即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一次(指经过蒸发、降水的循环)大约是9-10天。
我们说这个认识基于三个数据的真实性:地球的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全球大气年平均含水量。
如果这三个数据可靠,那么水分循环一周是9-10天就是可靠的。
这里的核心思路是
1. 承认地球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它依赖广大地区的多年降水观测);
2. 基于空中水必需平衡的原则,我们只能承认地球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也是1000毫米
3. 根据气象探测数据认定大气的年平均持水量是25毫米。
地球岁差周期?
分点岁差在天文学中是指以春分点(或秋分点)为参考系观测到的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差。我国虞喜利用冬至点也观测到岁差。之所以***用节气点不同都是根据观测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气象条件相关。
地球岁差一般专指地球自转轴缓慢且均匀的变化,周期约25,722年。
岁差要归功于古时候的天文学家和天官了。在西方大约公元前200左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绘制星表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天体相比于150年前先人绘制的星表中的对应天体都向西偏移了一些,这是地球人首次发现岁差,而且还是通过之前二月二龙抬头提到的角宿一相对于埃及底比斯神庙位置的微小变化发现的,不过当时测量出来的精度和真实值之间相差较大,无独有偶,我们在将目光转移到公元400年左右的中原大地,晋代天文学家虞喜也是在研究前人星图时发现天***置的微小变化并提出“岁差”的概念,祖冲之在公元463年编著的《大明历》里,明确将岁差的影响计算在内,这是人类首次将岁差的影响融入历法的推算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气象科技活动周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气象科技活动周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