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空系列科技活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太空系列科技活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12月15日还举行太空授课吗?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4个地面分课堂。
什么是“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它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生物试验卫星,把什么动物送上了太空?
1957年11月3日,苏联将一条名为莱卡的狗用运载火箭送到地球轨道上,这也是地球动物首次进入外太空。
生物试验卫星:
生物卫星是一种专用于在空间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的人造地球卫星。它相当于一个太空生物实验室,可研究失重、超重和其他各种空间飞行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代谢、遗传等方面的影响和防护措施,揭示在地面条件下发现不了的生物学问题,是研究太空生命科学的重要工具。
一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战时会变成攻击武器,攻击卫星或他国吗?
变轨攻击成本太高。这个就是铁壳***,简单来说就是用垃圾给地球包上,影响高轨道卫星对地面的信号传输和对以后发射进行阻碍。建设不了就破坏,外太空只要布满垃圾基本上就废了,谁的卫星也别想发射,发射了也不好用。人类现在对科技已经逐渐失去驾驭能力,饮鸩止渴式的发展。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很多人恐怕对天链卫星毫无概念?这是干什么的?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航天器的任何数据都需要传到地面控制中心才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大多数飞在几百千米高的航天器而言,它们每90分钟左右就绕飞地球一圈,这意味着由于地球遮挡和视线问题,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法跟定点的地面控制中心通信的。
载人航天一般在距离地球400千米高度左右,是受影响的典型,只有在飞临控制中心或地面通信网附近时,才能联系。
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期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了“天地通话”。但这种通话都有着很严格的限制,必须在喀什测控站收到神舟五号信息后,利用极短的时间窗口,抓紧进行通讯。这是模拟的杨利伟21个小时太空飞行时的地面轨迹。
飞船绕地球一圈大概才90分钟。从图上可以看出,卫星路过中国上空的时间很短,国境内的观测站和通讯站有效保持通讯时间极限也就10分钟左右。21个小时飞行时间内,他绕地球飞行了14圈。
当时中国的对太空通讯能力除了几艘派到外面的远望测量船,就只能依赖位于本土的一些测控站(喀什、西安、青岛等),所以要和杨利伟通信,就要利用每一次宝贵的飞跃中国大陆间隔,抓紧进行沟通。
当时他与国防部长***通话时间是10月15日17时26分,是飞行第六圈,简短汇报任务后就必须结束;
后来在10月15日19点58分,是飞行第八圈,他与家人进行了通话,这次家里人强压着紧张、眼里打转着泪水的通话,只持续了4分50秒。
在这些时间外,杨利伟几乎是没有办法和地面有任何联系的,只能一个人蜷缩在狭小封闭的舱内,等待下一个通信周期的到来,默默忍受着孤独与恐惧。这种故事,也发生在航天第一人加加林身上,那是1961年,他升空以后是生是死地面根本无法得知,只能一个人面对所有情况,风险和压力可想而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空系列科技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空系列科技活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