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科技发展的趋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科技发展的趋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明末科技四大名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在科技上还有四大名著,医学上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农学上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地理学上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科技上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我们初中数学课本里用到的点、线、面、角、圆、平行、对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徐光启反复研究后敲定的。徐光启在序言中说,“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窃意百年之后必***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矣”。
徐光启以为一百年后***都要学几何,却又觉得到那时为之晚矣。徐光启没有想到,他那“必***习之”的梦想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实现,实在是晚之又晚矣。徐光启是中国古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则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明代中国科学技术在固有的模式下继续全面发展,并在末期诞生了四大科技名著。它们是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以及宋应星(1587-?)的《天工开物》。第九章已经介绍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为什么明朝开始科技就渐渐没落了?
明朝时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当时明朝就制定了封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就切断了与西方的联系,封闭就会落后,所以中国科技落后是从明朝开始的.举火器发展这一例子说明。中国明朝末期火器未能长足发展,究其根源非质差、非兵疲、非八股制约头脑,而是文化的神圣感导致科技理论落后,从而导致火器落后。也正是如此,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生产者脱节,上层知识分子空谈思想,将自己视为先贤的使者,把几千年前那种过时的守旧的传统作为记得人生梦想,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而下层工匠的思维仅在一个局限范围,没有系统的知识,没有多少文化,甚至很少由工匠识字,这就让他们的很多发明连传承下来的能力都没有,两者都是悲剧,这就导致了所以明朝最后的科技发展没能逾越那条迈向近代科技的鸿沟实乃文化教育的根本之错。在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间,有一句话:‘,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也直接说明中国传承下来的读书人那种清高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对其他职业阶层劳动者的蔑视,在心态就不对等的条件下,怎么可能会合作呢?纵观历史,只有人文、科研、劳动三者平等协调发展一一人文指引方向、科学实现梦想、劳动改变世界,三者完成自我领域的创作、协调平等发展。
这些是深入我们生活之中的,我们有几千年来孕育的伟大的人文成果,但是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处在学习西方的程度。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在冲破封建枷锁,发展科学技术,不但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一大堆科技成果涌现并运用到社会生产中,直到十九世纪,英国人用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仍在沉睡,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科技发展的趋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科技发展的趋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