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美科技公司发展趋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美科技公司发展趋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更专注,而中国科技公司更热衷于扩张跨界?
这个区别和不同的根深蒂固的创业哲学理念有关,和舆论监督氛围有关,和不同地域的产业竞争环境有关。从产业竞争环境来讲,2010年以前,腾讯很多业务都自己做,但3Q大战之后,腾讯更多***用投资布局来驱动非核心业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绝大多数的国内小巨头,还没有办法效法腾讯,一个是他们的核心业务并没有获得绝对垄断地位;另一个是,可支配的现金并不充分;其三是,都很担心被初创企业***用侧翼进攻的方式颠覆自己主业;其四是,需要靠扩张来满足增长和不断融资的需求,并在资本市场保持热点和注意力。
核心原因是中美两国市场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中国的整个市场很大且分散,市场仍处于一个相对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多以增量为驱动,于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就会面临继续跑马圈地扩张自己外延的机会和诱惑。未来只有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增长逐渐放缓,格局不断固化,扩张跨界的机会和案例才会越来越少。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其实美国科技公司跟中国科技公司一样,同样热衷于扩张跨界,拿Google举例,Google Ventures 和Capital G是美国CVC(Corporate VC,企业创投)里面最活跃的,一共投了多少案子呢,A-Z开头的公司多的我数不清,大家可以在其***上看看,Google Ventures和Capital G都可以不用***直接进。
有意思的是,Google Ventures投了Uber而在Capital G网站上的明星portfolio却是Lyft(也是打车软件,滴滴也有投资)。
Google系还投了哪些独角兽呢,Slack(企业协同)、Airbnb、Credit Karma(征信),其实也是横跨了不少领域的,此外,大家都吐槽的互联网造车,Google更加是鼻祖了。
这是全球的CVC投资领域,基本也是覆盖了各行各业,AI、物联网等各种领域也是热的不行。
为啥美国科技公司同样在各种跨界,而咱们感受不到呢?首要的原因当然是你基本用不到他们布局的那些产品。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发展规律不一样,在中国AT有机会重构国人的支付习惯,而美国是没有的。
这个社会发展的路径有关系,想一想,就在20多年前左右,大家还是用各种票代替货币进行交易,而在货币开始全面铺开,整个金融系统终于追上了现代的水平时,信息时代来临了,这让科技公司有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全球第一的移动支付原因也在于此,当AT把主流的支付渠道搞定后,你我都会觉得BAT的双手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概是因为有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的存在吧,AT&T和美孚石油就是因为扩张跨界太多,成了无敌的巨头,而被美国***在反垄断政策的强制干预下分裂了。这里巨头不是指公司的市值很高,而是指公司涉及的商业领域太多而且还具备对市场的控制力。
反托拉斯法就是为限制企业为牟取高额利润而进行的合并、接管(狭义的垄断活动),或勾结起来进行串通投标、操纵价格、划分市场等不正当的经营活动。所以,美国公司对扩展跨界的商业行为一直很谨慎,科技公司也不例外,因为一旦被***拆分,就意味着原来的竞争力都没有了。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就是因为控制了电话系统,又想控制通信设备生产,还想制定市场运营规则,总之就是希望能把通信相关的商业活动都并购起来。胃口太大成了通信市场的巨无霸,最后被分裂出去,重新组建了7个子公司,其中就包含贝尔太平洋公司。这闹把核心竞争力 贝尔实验室都搞没落了。
所以现在的美国科技公司都不喜欢扩张,苹果就做手机系统和相关硬件,英特尔就做内核芯片,Facebook也只围绕社交做技术,特斯拉就做车,微软再厉害也始终是在围绕自己的系统做改进。不过也正因为专注,所以美国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成为了国际大公司。
当然,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国家也有反垄断法。只不过因为两国的情况不一样,这两种法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吧我觉得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科技公司热衷于跨界扩张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只靠专注技术来和外国公司竞争,那中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大公司机会渺茫。所以,如果能够先靠体量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再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也是更好的选择吗?
看看现在的中国已经有很多互联网科技领域都引领世界了,好不容易有几个大公司出现,难道自己就要先急着拆分了?
无论美国或中国,在科技行业,一家或几家独大是必然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大鱼吃小鱼也是必然,无论是出于消灭对手的目的,还是建造其他板块护城河的目的。 但由于中美两国间的企业发展阶段、消费者习惯以及国情都有差异,所以在科技巨头发展时,也会有些许不同。
1. 企业发展阶段不同: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到40年,民企巨头基本都是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科技公司(除少数地产公司外),科技巨头们在互联网红利的趋势下,短时间内便累计大量资本,有足够能力投资或收购一些规模不错的传统行业。 但在美国,由于传统行业经济已经发展超过百年,科技巨头们虽然这十年迎头赶上,但与传统行业巨头们还是分庭抗礼,企业估值都相差不大,以至于短时间内无法让科技巨头们进行迅速跨界扩张;
2. 消费者习惯不同: 在美国,近百年的发达国家环境中,国民培育出了较难改变的习惯,例如:购物习惯、出行习惯、支付方式等;但在中国,还是由于发展阶段原因,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超强,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短短40年,中国人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每一次小的科技变化,都只有10年左右时间。比如美国到现在依旧在用支票,可中国人几乎没用过。以至于这部分美国科技巨头虽然起家比中国要早,但发展速度会比中国慢。因此,中国科技公司,要么短时间内成为了巨头,要么被巨头吞并。而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其实也在做布局,例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投资的项目也都在扩张,只是比BAT、TMD等在速度上缓一点而已。
3. 中国其他行业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存在巨大机会。 在美国,几十年甚至百年企业遍地,各个行业已经非常完善,科技巨头布局机会并不多。而在中国国内,各个地域间差异依旧巨大,购物、***、出行、饮食等消费升级,以及各种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变革,都存在着巨大提升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科技巨头们是不会停滞不前、坐以待毙的,就像所有投资人一样嗜血,他们比正常的投资机构更具备各个方面的财力与***优势,因此,这是必然中的必然。
儿子被广西大学金融学(中美校际合作)录取,请问这[_a***_]和专业怎么样?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
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再不出国的情况下,也能享受优质的国外教育***。在这种办学模式中,一般中方学校会引进一定数量的外方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由合作的外方院校派出老师授课。
另外合作办学通常可以获得双方院校的学历证明。比如楼主的小孩如果入读广西大学的这个合作办学项目,那么在完成既定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后,就会获得广西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有合作院校的学位证。
当然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由于在师资和硬件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学费往往也不便宜。
就业前景因人而异。但是就读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在留学方面有一些优势。
挺不错的,每年四万多的学费,最后一年和普通的西大学生一个价,如果想出国,可以在最后一年出国,去的是美国的田纳西州立大学吧。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西大从去年开始,所有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全部归为国际交流学院管理了,中美金融也不再属于商学院了,如果对这个比较在意的话需要慎重考虑。
金融学,国内还是认清北复交,其它的靠学历,很难进入好公司。
其实金融类听上去高大上,入职门坎并不高。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拉来款,所以人脉很重要。
再有就是,经济层面好的时候,人们有闲钱,行业还不错。但经济层面不好时,行业就比较艰难!
稳健的巴菲特转变投资风格,是否给中美股市带来一些启示?
没有人能对抗趋势,即使是股神巴菲特。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从来不碰看不懂的科技股。但在201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开始建仓IBM股票,并一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尽管后来IBM的股价表现有点糟糕,其持仓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但巴菲特致信投资人称,IBM股价在一段时期的下跌并未让他感到紧张,因为这也让IBM回购股票变得更具吸引力。
2016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建仓苹果,并陆续加仓,2018年二季度又增持1240万股,持仓约2.52亿股苹果股票,占其总投资组合约23.8%。
巴菲特在今年5月曾表示,“我们购买苹果股票就是为了一直持有,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将苹果的股票100%全部买下来。我很喜欢苹果的业绩表现,也很喜欢他们管理的思维方式”。
这些投资轨迹也反映出了巴菲特投资风格和理念上的变化。时代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生活方式都在变,传统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每一个新科技的崛起都将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或为传统行业赋能。谁掌握了科技,谁就赢得了未来。
资本的眼光和嗅觉是最敏锐的,这从近几年科技股的表现就可见一斑。未来的竞争,一定是核心科技的竞争,尤其是那种高壁垒的细分行业,如芯片、软件、高端装备等。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创新,顺应并满足时代需要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值得我们投资的高成长标的。
喜欢我的回答还请朋友们多多关注评论,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美科技公司发展趋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美科技公司发展趋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