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学好科学?
回题主,“科学”这个词其实是抽象的,指的是分科而学,实际上我们学不了科学本身,只可以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等各类学科的知识,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通常大家学习它们是为了获取知识,通过研究这些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能够正确地工作和生活,探索自然规律也是如此。17世纪和18世纪出现越来越多的牛X的人,正是他们在寻求自然法则,如牛顿在运动定律方面所制定的知识。
“科学”不但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探寻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科学”还指的是可以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这一类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再深一层思考呢,其实如今您所向往的科学知识,以及上面提到的原本也都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人类大脑想出来又总结出来的,因为人嘛,跟其它动物的区别主要就在大脑,从石器时代以前就开始了。所以说“脑子是个好东西”。
其实呢,您发问本身就已经是在探索科学了,这就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有什么贡献或者成就?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说“中国人对现代科学贡献为零”,“如果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肯定还是现在那样。但如果没有西方人,这个世界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了。”这个结论其实我觉得是不严谨的。
他们的理由是,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基本和中国人没什么关系,比如汽车、电灯、飞机、洗衣机、卫星、电脑、电视、空调、冰箱等等(细枝末节的发明不算,现在全世界五大专利局每年通过100万件专利呢)。而且在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发现那些物理、化学、生物、微积分的那些定理也基本都是西方科学家的名字。我想说,一个科学家如果在小黑屋里闭门思考,是不会发现科学定理或者搞出发明创造来的。要想发现科学定理或者搞出发明创造必须要借鉴前人的发现和尝试,或者用到前人的理论和文献,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定理的发现或者一项发明创造背后肯定凝聚了前人的汗水。就如牛顿所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问,我写上一段话有什么意义吗?我从月球环形山上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说起。
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中,有六座分别以我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它们是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郭守敬环形山、万户环形山、高平子环形山。其中高平子是现代科学家。按照那些人的逻辑,这六位科学家对现代科学是没有贡献的。比如现在科学仪器预测地震的能力肯定比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要强,现代超级计算机比祖冲之强多了,能够把圆周率精确到几百万位。可是既然没有贡献,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凭什么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环形山呢?所以说这六位科学家对现代科学是有贡献的,而且贡献非常大。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有什么贡献?我认为应该分三个阶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几乎停滞不前
***战争以后,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个时期生存都成问题,科学研究几乎为零。不过,也有几项发明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1.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
1926年生产的纯碱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43年发明改进的“联合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侯德榜
2.冯如发明飞机。
在美国的冯如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仅用一年零个月,就设计完成并试飞成功。
3.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总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